用這篇文章與我的五人小組共勉之。
是的,我也需要好好思考,我想做什麼,或是檢討自己的生活,已經過了泰半學期,我真的覺得這學期,我過得有些鬆散與雜亂,一來事因為自己學分較少,警戒心降低(這很糟);二來也是因為有打工、有研究,亂七八糟的事太多,自己一時之間還沒有調適,但我想這不成藉口吧,如果將來真的出國了,要忙的事只會多、不會少,即便是留在國內也是的。
文章中儘管不全然符合需要我們領域或是自己的觀點,但都值得警惕自己,以及檢視過去、思考未來。
--------------------------------------------------------------------------
作者 dblue0406 (深藍)
標題 [轉錄]出國留學還是國內深造,你想清楚了嗎?
時間 Sun Nov 30 12:05:31 2008
───────────────────────────────────────
※ [本文轉錄自 shangrila 看板]
出國留學還是國內深造,你想清楚了嗎?
王俊能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暨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Dudley Herschbach 寫下這樣一段深刻的話“I have noticed that many straight A students are lost when it comes to research.”。現代的學生對研究和讀書之間的區別越來越無法分辨清楚,所以把出國唸書,自然而然的想成是國內大學教育的延伸,如果你現在還搞不清楚出國留學對你的意義是甚麼?如果你一直對出國懷抱著王子與公主般的童話夢幻?那麼你可能要思考一下下面的幾個問題了。
【做好的研究不是成績高學生的特權】
在我的身邊看過太多不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學生,研究上卻作的相當頂尖的例子。在和好幾個老師私下聊天的場合中的結論發現,台大的學生很聰明,但研究表現卻不比合群性佳、外唸書後也得到國外老師的激賞。台大的學生也許在教學師資和設備及資訊上比其他學校領受的機會較多,但優渥生活中個人主義及現實主義已經把這個學校的優良傳統和對社會的責任感漸漸腐蝕。很少聽見有人出國是為了要在某個研究領域為台灣學到更先端的技術,或是在我和他們的談話中從他們眼神裡看不見對學術真理追求的渴望。學生們比較的是可以申請那個名校,在乎的是那個研究領域最有前途,很少反問自己,我準備好作研究的能力了嗎?
【留學性格的探究:迎接挑戰還是對困難習慣性的怯懦】
以我開的一個的課程為例,來參加的同學都知道這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需要學習。可是當我刺探性的告訴他們,來上這課需要考試和交一篇文獻回顧的的報告時,當場大半數的研究生就表明他們只是要來旁聽而已,比大學部顯得更不上進,也缺乏迎接挑戰的勇氣。
所以我很懷疑那些所謂成績優秀的研究生,是不是只在知識上有所增加而已,在智慧和研究能力培養上其實很貧乏。我要說明的是我從不懷疑這些優秀研究生的聰明才智(好幾個是甄試生),只是他們已經自我陶醉在今生過去的驕傲太久了,他們其實在研究能力上進展極微,畢了業以後就業還以為學歷會給他們很多幫助。我只能說的是,只要在一般場合或應徵談吐五分鐘內,有經驗的雇主一看就知道甚麼樣的畢業生有沒有真本錢、真實力。
【請不要帶著今生的驕傲出國】
台灣的研究生一點都沒有本錢驕傲,然而現今潮流卻不斷的往這方向推。尤其是台大的學生,這種風氣比起我當時出國前當時研究生的想法,可說有天壤之別。現在的研究生有三多:外務多、msn上網時間多、追求享受多。找一個容易畢業的實驗室也似乎是必備的一環。自從研究生生涯被視為『國民義務教育』以後,拿碩士變成是大家大學畢業後一定會繼續的一環,十年前我們研究生的生活還沒有如此富裕,我們就讀研究所時多半會考慮興趣是否會往學術領域發展;不然的話,就會考慮先就業或者是就讀與就業有關應用領域的研究所。如果要出國,沒有申請到獎學金的話就想都不敢想出國讀書這件事。所以念研究所碩士,一定要很辛苦的充實學問,或許指望論文能夠發表,或許指望實驗研究技巧能夠頂尖,以吸引出國念博士能被外國教授青睞。現在一對比下來,再加上對岸學生努力和認真的程度競爭相比,台灣學生訓練和敬業態度差,英文表達能力也不好,外國老師一看就知道。
【留學是一條辛苦的路;就像過了河的卒子,只能進不能退】
玩象棋的人都知道一條規則,那就是『過了河的卒子,只能進不能退』。如果要出國留學,一定要下定決心。就像一顆卒子,再困難也要堅持下去。所以留學不像時下流行的『遊學』,玩一玩不順利就一張機票回來吧。我過去領教育部微薄公費的年代,整個留學期間只有一張來回機票補助(出國留學的那張,和四年後如果畢業可以回國的那張),留學期間每年不得在台灣滯留60天以上(因為教育部認為學生應該在留學地勤奮學習),每個月六百鎊的生活費,扣掉租最便宜房子的租金,剩下三分之一吃用都不足,不趕快在公費期限內唸完書,就表示要負債累累,當然要認真作研究。來自大陸的留學生更是抱著破釜沈舟的精神,只要有幸出的了國,就必定想辦法留在國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這些外國教授體會到他們研究的不辭辛勞及刻苦;所以多半他們都會拿到繼續作博士後或深造的機會。口耳相傳之後,外國教授都願意給這些吃苦耐勞的學生獎學金,台灣的研究生們,我們到底有甚麼本錢驕傲呢?
【殘酷的事實】
更殘酷的事實是,有很多留學生在國外適應不良,而無法或勉強畢業。台灣的教育一直強調知識的增加,對群體生活的教育、情意的培養乃至於思考邏輯的訓練,根本沒有概念。
有例子是,國外實驗室同學抱怨台灣留學生對實驗室事務參與不夠(原來這個學生從以前開始就是自我工作為主的模式,很少講話)。後來國外老師也覺得其溝通困難,指導的興趣越來越少!有的台灣學生認為出國時間很難得,為自己安排許多國外旅遊聖地假期,一次假期回來後,作了兩年的論文題目被迫讓給別人,原因是國外老師覺得其研究進度太慢,而這個題目又是當今最競爭的主題,必須搶在別人之前發表。另外一些學生則是因對實驗器材運作不熟,又自以為已經上手,弄壞貴重儀器,被請出學校。這些事實不是特例,而且也可以事先防範的,但因為自我驕傲羞於事事請教別人的觀念『以不變應萬變』,留學生涯被迫中斷。
而最常見的例子是語文表達能力的欠缺,不要以為自己托福GRE的分數很好就代表語言溝通流利。我在英國的第一年為此吃足了苦頭,國外的老師一周和你約談的時間有限,我常常要在10到20分鐘內把我這周的實驗成果向他說明,並討論困難和請求他解決的事項,如果在這短暫的時間內無法講的清楚,有的老師就會呈現不耐煩的表情,或者等到下禮拜你能講清楚後再討論,甚至建議你離開此實驗室。比較起來,台灣的老師對學生仁慈的多了,但學生不要產生錯覺以為國外老師永遠會很有耐心的傾聽你。
【檢視自己適合出國還是留在台灣念?】
所以出國留學不應該是讀書之後的下一個目的而已。這將會是一個人生的轉淚點,你要問問自己:
(1)你的性格夠成熟了嗎?你對未來研究即將面對的挑戰準備好受苦卻能持續歡喜的仰望嗎?
(2)你願意拋下過去的榮耀,老老實實的重新開始在新的環境學習嗎?
(3)你可以和同實驗室的夥伴建立起長久倚靠的彼此關懷關係嗎?
(4)你願意敞開心胸結識當地外國人家庭,參與他們教會活動或同學會,得到扶助和精神支持嗎?
如果你只是把自己換到另一個環境卻不對自己舊有的壞習慣一一根除(台灣的學生普遍不能做好時間管理,沈迷網路,意志力薄弱,對困難解決的能力和訓練差),出國留學只是學位的取得與否,和思維及智慧的增進毫無幫助。
如果你發現自己還沒準備好出國或經濟能力不許可,其實以現在資訊網路的發達及台灣研究資源的現況,並不是一定要出國留學才風光或找得到事做。相反的,在台灣繼續博士學位也可以用幾次國際交流來補足研究經驗。甚至,這也可能是較有效率的方法。我現在就已經和國外老師共同指導研究生,利用電子郵件,很多研究上的問題都可以早一步解決,然後,研究生可以短期出國半年在對方實驗室見習操作。往後,甚至可到對方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如此可以減低直接出國唸書遇到不合適老師的機率(觀察發現,有的國外老師很難相處,有的要求研究工作份量太多,且國外老師一旦覺得你不合適,絕對不會客氣的等到你畢業)。
【出國留學的迷思】
其實出國唸書最重要的還是我前面提醒的觀念,你真的喜歡鑽研學術研究嗎?遇到任何的的困苦都不輕易放棄嗎?你願意藉著這樣的磨練來重朔自己嗎?你對這樣的研究領域抱有使命感嗎?出國唸書和最後在學術界服務是一扇窄門,不是人人都能找到理想的職業,但如果你對研究熱情不減,那麼選擇是屬於這種人的。
另一方面來說,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去追求好比是讀書最高境界的桂冠--博士學位。在英、美等國,所有大學畢業生真正進入研究所修得碩士學位的比例估計在10%以下,拿到博士學位的可能只在百分之一左右。然而他們的工商業或研究部門仍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參與,因此”Supporting scientists & supporting staff”的人才培育觀念十分暢行,他們不認為每個人都必須讀到博士來帶領團隊,相反地很多研究團隊的大學及碩士畢業人才是工作主力。我過去服務的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內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他們有的是很會栽培某類植物的園丁,連許多國際上的研究學者都專程來到那裏去請教他們栽培的技巧,可見團隊內支持研究者存在的重要性。讓我們慢慢地扭轉這個中國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落伍自私觀念,每個人多要求在工作崗位上做好自己的角色,那種滿足的成就感並不輸於高學位的在上的決策者。
讓我們再思考一次,準備出國留學,你真的想清楚了嗎?
是的,我也需要好好思考,我想做什麼,或是檢討自己的生活,已經過了泰半學期,我真的覺得這學期,我過得有些鬆散與雜亂,一來事因為自己學分較少,警戒心降低(這很糟);二來也是因為有打工、有研究,亂七八糟的事太多,自己一時之間還沒有調適,但我想這不成藉口吧,如果將來真的出國了,要忙的事只會多、不會少,即便是留在國內也是的。
文章中儘管不全然符合需要我們領域或是自己的觀點,但都值得警惕自己,以及檢視過去、思考未來。
--------------------------------------------------------------------------
作者 dblue0406 (深藍)
標題 [轉錄]出國留學還是國內深造,你想清楚了嗎?
時間 Sun Nov 30 12:05:31 2008
───────────────────────────────────────
※ [本文轉錄自 shangrila 看板]
出國留學還是國內深造,你想清楚了嗎?
王俊能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暨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Dudley Herschbach 寫下這樣一段深刻的話“I have noticed that many straight A students are lost when it comes to research.”。現代的學生對研究和讀書之間的區別越來越無法分辨清楚,所以把出國唸書,自然而然的想成是國內大學教育的延伸,如果你現在還搞不清楚出國留學對你的意義是甚麼?如果你一直對出國懷抱著王子與公主般的童話夢幻?那麼你可能要思考一下下面的幾個問題了。
【做好的研究不是成績高學生的特權】
在我的身邊看過太多不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學生,研究上卻作的相當頂尖的例子。在和好幾個老師私下聊天的場合中的結論發現,台大的學生很聰明,但研究表現卻不比合群性佳、外唸書後也得到國外老師的激賞。台大的學生也許在教學師資和設備及資訊上比其他學校領受的機會較多,但優渥生活中個人主義及現實主義已經把這個學校的優良傳統和對社會的責任感漸漸腐蝕。很少聽見有人出國是為了要在某個研究領域為台灣學到更先端的技術,或是在我和他們的談話中從他們眼神裡看不見對學術真理追求的渴望。學生們比較的是可以申請那個名校,在乎的是那個研究領域最有前途,很少反問自己,我準備好作研究的能力了嗎?
【留學性格的探究:迎接挑戰還是對困難習慣性的怯懦】
以我開的一個的課程為例,來參加的同學都知道這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需要學習。可是當我刺探性的告訴他們,來上這課需要考試和交一篇文獻回顧的的報告時,當場大半數的研究生就表明他們只是要來旁聽而已,比大學部顯得更不上進,也缺乏迎接挑戰的勇氣。
所以我很懷疑那些所謂成績優秀的研究生,是不是只在知識上有所增加而已,在智慧和研究能力培養上其實很貧乏。我要說明的是我從不懷疑這些優秀研究生的聰明才智(好幾個是甄試生),只是他們已經自我陶醉在今生過去的驕傲太久了,他們其實在研究能力上進展極微,畢了業以後就業還以為學歷會給他們很多幫助。我只能說的是,只要在一般場合或應徵談吐五分鐘內,有經驗的雇主一看就知道甚麼樣的畢業生有沒有真本錢、真實力。
【請不要帶著今生的驕傲出國】
台灣的研究生一點都沒有本錢驕傲,然而現今潮流卻不斷的往這方向推。尤其是台大的學生,這種風氣比起我當時出國前當時研究生的想法,可說有天壤之別。現在的研究生有三多:外務多、msn上網時間多、追求享受多。找一個容易畢業的實驗室也似乎是必備的一環。自從研究生生涯被視為『國民義務教育』以後,拿碩士變成是大家大學畢業後一定會繼續的一環,十年前我們研究生的生活還沒有如此富裕,我們就讀研究所時多半會考慮興趣是否會往學術領域發展;不然的話,就會考慮先就業或者是就讀與就業有關應用領域的研究所。如果要出國,沒有申請到獎學金的話就想都不敢想出國讀書這件事。所以念研究所碩士,一定要很辛苦的充實學問,或許指望論文能夠發表,或許指望實驗研究技巧能夠頂尖,以吸引出國念博士能被外國教授青睞。現在一對比下來,再加上對岸學生努力和認真的程度競爭相比,台灣學生訓練和敬業態度差,英文表達能力也不好,外國老師一看就知道。
【留學是一條辛苦的路;就像過了河的卒子,只能進不能退】
玩象棋的人都知道一條規則,那就是『過了河的卒子,只能進不能退』。如果要出國留學,一定要下定決心。就像一顆卒子,再困難也要堅持下去。所以留學不像時下流行的『遊學』,玩一玩不順利就一張機票回來吧。我過去領教育部微薄公費的年代,整個留學期間只有一張來回機票補助(出國留學的那張,和四年後如果畢業可以回國的那張),留學期間每年不得在台灣滯留60天以上(因為教育部認為學生應該在留學地勤奮學習),每個月六百鎊的生活費,扣掉租最便宜房子的租金,剩下三分之一吃用都不足,不趕快在公費期限內唸完書,就表示要負債累累,當然要認真作研究。來自大陸的留學生更是抱著破釜沈舟的精神,只要有幸出的了國,就必定想辦法留在國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這些外國教授體會到他們研究的不辭辛勞及刻苦;所以多半他們都會拿到繼續作博士後或深造的機會。口耳相傳之後,外國教授都願意給這些吃苦耐勞的學生獎學金,台灣的研究生們,我們到底有甚麼本錢驕傲呢?
【殘酷的事實】
更殘酷的事實是,有很多留學生在國外適應不良,而無法或勉強畢業。台灣的教育一直強調知識的增加,對群體生活的教育、情意的培養乃至於思考邏輯的訓練,根本沒有概念。
有例子是,國外實驗室同學抱怨台灣留學生對實驗室事務參與不夠(原來這個學生從以前開始就是自我工作為主的模式,很少講話)。後來國外老師也覺得其溝通困難,指導的興趣越來越少!有的台灣學生認為出國時間很難得,為自己安排許多國外旅遊聖地假期,一次假期回來後,作了兩年的論文題目被迫讓給別人,原因是國外老師覺得其研究進度太慢,而這個題目又是當今最競爭的主題,必須搶在別人之前發表。另外一些學生則是因對實驗器材運作不熟,又自以為已經上手,弄壞貴重儀器,被請出學校。這些事實不是特例,而且也可以事先防範的,但因為自我驕傲羞於事事請教別人的觀念『以不變應萬變』,留學生涯被迫中斷。
而最常見的例子是語文表達能力的欠缺,不要以為自己托福GRE的分數很好就代表語言溝通流利。我在英國的第一年為此吃足了苦頭,國外的老師一周和你約談的時間有限,我常常要在10到20分鐘內把我這周的實驗成果向他說明,並討論困難和請求他解決的事項,如果在這短暫的時間內無法講的清楚,有的老師就會呈現不耐煩的表情,或者等到下禮拜你能講清楚後再討論,甚至建議你離開此實驗室。比較起來,台灣的老師對學生仁慈的多了,但學生不要產生錯覺以為國外老師永遠會很有耐心的傾聽你。
【檢視自己適合出國還是留在台灣念?】
所以出國留學不應該是讀書之後的下一個目的而已。這將會是一個人生的轉淚點,你要問問自己:
(1)你的性格夠成熟了嗎?你對未來研究即將面對的挑戰準備好受苦卻能持續歡喜的仰望嗎?
(2)你願意拋下過去的榮耀,老老實實的重新開始在新的環境學習嗎?
(3)你可以和同實驗室的夥伴建立起長久倚靠的彼此關懷關係嗎?
(4)你願意敞開心胸結識當地外國人家庭,參與他們教會活動或同學會,得到扶助和精神支持嗎?
如果你只是把自己換到另一個環境卻不對自己舊有的壞習慣一一根除(台灣的學生普遍不能做好時間管理,沈迷網路,意志力薄弱,對困難解決的能力和訓練差),出國留學只是學位的取得與否,和思維及智慧的增進毫無幫助。
如果你發現自己還沒準備好出國或經濟能力不許可,其實以現在資訊網路的發達及台灣研究資源的現況,並不是一定要出國留學才風光或找得到事做。相反的,在台灣繼續博士學位也可以用幾次國際交流來補足研究經驗。甚至,這也可能是較有效率的方法。我現在就已經和國外老師共同指導研究生,利用電子郵件,很多研究上的問題都可以早一步解決,然後,研究生可以短期出國半年在對方實驗室見習操作。往後,甚至可到對方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如此可以減低直接出國唸書遇到不合適老師的機率(觀察發現,有的國外老師很難相處,有的要求研究工作份量太多,且國外老師一旦覺得你不合適,絕對不會客氣的等到你畢業)。
【出國留學的迷思】
其實出國唸書最重要的還是我前面提醒的觀念,你真的喜歡鑽研學術研究嗎?遇到任何的的困苦都不輕易放棄嗎?你願意藉著這樣的磨練來重朔自己嗎?你對這樣的研究領域抱有使命感嗎?出國唸書和最後在學術界服務是一扇窄門,不是人人都能找到理想的職業,但如果你對研究熱情不減,那麼選擇是屬於這種人的。
另一方面來說,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去追求好比是讀書最高境界的桂冠--博士學位。在英、美等國,所有大學畢業生真正進入研究所修得碩士學位的比例估計在10%以下,拿到博士學位的可能只在百分之一左右。然而他們的工商業或研究部門仍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參與,因此”Supporting scientists & supporting staff”的人才培育觀念十分暢行,他們不認為每個人都必須讀到博士來帶領團隊,相反地很多研究團隊的大學及碩士畢業人才是工作主力。我過去服務的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內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他們有的是很會栽培某類植物的園丁,連許多國際上的研究學者都專程來到那裏去請教他們栽培的技巧,可見團隊內支持研究者存在的重要性。讓我們慢慢地扭轉這個中國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落伍自私觀念,每個人多要求在工作崗位上做好自己的角色,那種滿足的成就感並不輸於高學位的在上的決策者。
讓我們再思考一次,準備出國留學,你真的想清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