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1, 2012

[電影] 告白

很久沒有看過這麼灰色(應該是黑色)的電影了,果然我大部分時間都陽光過了頭....

上一次有這種感覺的電影已經是那部"驚悚"(李察吉爾眼的那部)
(沒想到搞半天、人格分裂是假的)
這一次前半段(到森口老師爆出她在牛奶裡面加HIV血液的那段)
已經讓我有一種"蛤、就這樣逞罰吧,夠重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啊"
但沒想到後面還有!!

大家用著以為是自己的方式去逞罰"殺人犯",其實都讓幕後黑手牽著走;
我一邊看一邊想:「依我的個性,我大概會冷眼旁觀吧」
但此時的旁觀者卻會被拖下水,歸類貼標籤
似乎身為一個旁觀者、看得太透徹也不對:
被"正義的一方"排擠推走,但"邪惡的一方"也害怕被看透而XXX

而兇手A和B,所謂社會的"邊緣人",因為已被邊緣化
看到的、解讀的方式/方向,會比較......"邊邊"
(不過這也不能責怪,只能說兩個邊緣人發出來的磁波都不是常人能理解的)
但最後到會導向某種自我毀滅的路線

總歸(私人感想)一句
我覺得老師是報復的、但是用報復教導學生失去摯愛的痛可以多痛
同時卻也是挖出個人人性的最最黑暗面吧,不管是老師自己或是兇手們

其中、電影也反映了很多社會真實面吧
老師、一個單親媽媽,全心全意愛著唯一的女兒(因為丈夫後來也死了)
所以"唯一"失去之後就沒有甚麼好再失去的,是偏執;

兇手A、父母離異、天賦異稟,希望博取母親注意長期未果
選錯了方式去吸引媽媽,但是最後最愛的(媽媽)卻成為他的弱點
想要媽媽回來他身邊,是另一種偏執

兇手B、不起眼的人,渴望得到友誼卻被A利用,渴望是他的第一種偏執
發現被利用之後的憤怒,轉化為"我要證明我可以「殺」的比你好"是第二種偏執

班長、隱性的邊緣人、冷眼旁觀者,不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
所以以為可以跟著除去那些無所謂的人,或是改變/融入兇手A
太執著於自己的清醒,所以被殺,也是一種偏執

老師陷入復仇的執著,兇手A陷入"媽媽你看見我了沒"的執著,B陷入"我要證明我存在"的執著,班長陷入"旁觀、同情、迷惘"的執著、B的媽媽陷入"我的乖兒子在哪"的執著

最後都沒事的人都不知道發生甚麼事,就算知道、原來只要跟著"制裁"(盲從)就對了,是這樣嗎?

我有點困惑,不過這不嚴重,畢竟這句中太多巧合
只是覺得這年頭似乎只剩下"被牽著鼻子走"才不會寂寞或落單、這樣一個爛選項
還蠻無奈的

還有、我以為我會很震撼到最後,卻發現我沒有
我想大概是比較老了吧,不再那麼容易被嚇著
也更現實了點,戲劇剝去誇張的元素之後,剩下的都是赤裸裸的真實

---

後記:這本書在台灣上市的時候有在書局翻了一下,不過未曾有時間好好看完它,如今書已不復"唾手可得",只能用電影聊表心了,希望他的翻拍不是太差的品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